“汉族”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《致各国领事书》中。辛亥革命后,这个名称得到了强化。那时因为政治的需要,为了缓和社会矛盾、加强民族团结、共同抵御外辱,官方与知识界提出了以“五族共和”(包括汉族、蒙族、回族、满族、藏族)为核心的“中华民族”的概念。之前中国是没有明确的民族概念,以“汉人”、“满人”、“藏人”、“蒙古人”等称谓曾建立过独立政权的民族,而不是“×族”,这里面包含的国家观强于民族观。因此,“汉族”是由“汉人”概念民族化后发展而来的。
2、“汉人”名称又从何而来?
汉朝是刘邦建立的。秦朝末年,皇帝秦二世残暴荒淫,民不聊生,百姓揭竿起义。刘邦就是其中一支起义军的首领。公元前207年,刘邦攻入关中(关中平原,即今陕西的渭河流域),进入咸阳,灭了秦朝。当时起义军的盟主楚怀王曾许诺“先入关中者王之”,按理刘邦应为关中王,但当时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,所以退出咸阳,让出关中。后来项羽自封为“西楚霸王”,列土分封十八诸侯,封刘邦于汉中、巴蜀,号“汉中王”,简称“汉王”。
其实第3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明确指出,刘邦的封地是汉中与巴蜀,以南郑(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)为都,号“汉中王”,简称“汉王”。所以,“汉王”是因为他的封地在汉中。
汉中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,汉江从中穿过,位于汉江中上游。战国时期楚国、秦国曾在此地设立“汉中郡”。据北魏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故如淳曰: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。孔安国曰:漾水东流为沔,盖与沔合也。至汉中为汉水,是互相通称矣。”又载:“周赧王二年,秦惠王置汉中郡,因水名也。”唐代张守杰注释的《史记正义》中也提到“梁州本汉中郡,以汉水为名”。由此可见“汉中”一词是来源于“汉江”。
6、“汉江”又是如何定名的?
在前一篇《有意思的水系名称(一)——“南江北河”》中,已经谈到了汉江原称“汉水”,“汉”是这条水系的专有称谓,所以“汉”字有“氵”偏旁。至于为什么这条水系要叫“汉”,现在就不得而知了。有兴趣的朋友倒可以继续研究与考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