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 西部政治中心—秦王府
秦王府,亦称秦藩城,为明代秦王在西安议政和居住场所,因秦王为皇族,故民间俗称其居所为“皇城”。
1368年,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者,建立大明王朝,建元洪武。不久,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。明朝建立之初,朱元璋总结唐、宋灭亡的原因,认为与其宗室衰弱,无力屏卫帝室有很大关系。为使朱氏王朝世代相传,只有皇室子孙靠得住。于是,他决定封建诸子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四月,朱元璋将其九位皇子封至全国各地,建藩为王,辅以精兵,并委以很大的权力,即所谓“藩屏帝室’。
西安位于控制西北、西南的咽喉地带,正如朱元璋所说“天下山川,惟秦中号为险固”,“西安”这一名称也形象地反映了明王朝统治者特别重视西安这一地区。因此,必须挑选强有力的统治者镇守该地。朱樉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,太子朱标之弟,在诸皇子中排行最高,且权力最大。故朱元璋首封次子朱樉为秦王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七月,明太祖与众大臣商议修建诸王府之事,时任“工部尚书张允言:‘诸王宫城,宜各因其国择地,请秦用陕西台治。’上可其奏,命以明年次第营之”。(《明太祖实录》)太祖朱元璋采纳工部尚书张允的建议,同意利用元代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署旧址(位于原奉元城东北隅)营建秦王府。洪武四年(1371年),长兴侯耿炳文、陕西督指挥史濮英为秦王营建王府(与明西安城同时开工修建),洪武十年(1377年,一说为九年)秦王府城建成,府城上悬大匾,书曰“天下第一藩封”。次年(1378年)四月秦王朱樉就藩。
秦王府建在明西安城的东北角,约占西安城四分之一。其建制规模以及建筑布局,均由朝廷统一规定。王府为重城结构,由内城与外城两部分组成,二城形态均呈“东西窄、南北长,且南面稍向外凸出的T字形。”(《古都西安—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》)
秦王府外城城墙曰“萧墙”,“萧墙周九里三分”(明嘉靖《陕西通志》),城墙高二丈九尺,上宽二丈,下宽七丈(此乃明朝定制),为夯筑土墙。萧墙有四门:东曰东外门,南曰灵星门,西曰西外门,北曰北外门。其范围大约在今西安城内偏东北地区,其四至大体是:南到西一路,北至后宰门,东到尚德路,西至尚朴路。外城是拱卫王府的外围城,王府的官署、护卫军均在外城。同时,外城还建有山川坛、社稷坛、旗纛庙、秦祖庙等礼祀建筑。